四川保险业掀起学习贯彻保险“新国十条”热潮
自筹资金增长16.6%,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
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于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由天津港集团、河北港口集团分别持股50%,公司定位于主要负责天津及河北省区域内港口项目的投资与开发湖北提出到2020年力争将全省国有资本证券化率提高到50%。
在已出台改革方案的16个省份中,有一半的省份明确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时间表和目标。上海则提出,除了国家政策明确必须保持国有独资的,其余企业在3-5年内实现股权多元化。广东省日前出台《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至此,已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甘肃、山东、江苏、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湖北、江西、山西、青海、广东16个省份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发展混合所有制成为所有改革方案的标配。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监管,重庆率先明确,国有股权比例低于50%的企业不再简单套用国有及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的监管制度。广东则提出到2020年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由现在的20%上升到60%。
此后,江苏、北京等地也在改革方案中作出类似安排。此外,安徽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的《2014年深化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安排意见》,陕西省政府常务会议也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也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出安排。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并非因为国内资源匮乏,而是因为国内需求巨大。
中国正在采取多种战略来申明对有争议海域的控制权,如提高自身军事实力,寻找历史依据来支持自身主张,以及通过外交手段来确保东南亚声索国不会联手对付中国等。换句话说,中国无需通过打仗来确保本国的能源供应,它只需从全球市场上购买就行了。文章说,如果能源是中国领土争端的首要问题,那么提出领土诉求的各方更容易找到双赢的解决办法。通过主权而不是能源的视角来看待南海和东海争端让这些问题变得棘手得多。
文章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希望尽可能多地开发全球能源资源,不过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谁拥有这些资源。文章说,中国远非资源贫乏的国家:它的石油产量居全球第四位,可能还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页岩气储量。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特有的能源安全弱点必定影响着它的战略思维。文章认为,开发南海或东海的资源事实上并不能改变中国的能源局面,特别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源头,因此,任何新开发的能源都可以被理解为最终流向了中国。文章称,能源是可以分割、可以共享的,主权却不能。此外,虽然中国近八成的进口石油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但这一数量只相当于其石油消耗量的一半。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8月5日发表题为《不是为了石油而是为了那些小岛礁》的文章称,在中国与日本、越南、菲律宾及其他邻国因有争议的海洋领土而争斗时,人们通常认为能源是这场争端的核心。因为全球能源市场存在着流动的特点,多开发一点能源就意味着全球供应量的增加,价格则会随之下降,而这会让中国直接从中受益,哪怕新增加的能源并没有流向中国。文章称,中国争夺领土的做法也不是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在中国与日本存在争端的东海海域,碳氢化合物资源也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美国海军能够封锁马六甲海峡,但封锁马六甲海峡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打击会重创日本、韩国和台湾的经济。据美国能源信息局估计,这里的石油储量在6000万桶到1亿桶之间,大约相当于中国不到两周的石油消耗量,天然气储量在一两万亿立方英尺左右,相当于中国3-6个月的天然气消耗量。
即便如此,中国依然能够满足国内大部分能源需求。这可能是因为错误地将中国与日本或新加坡这些自身资源匮乏的地区相提并论。
为什么能源并非这场争端的关键?文章称,美国能源信息局2013年发表了一份题为《南中国海有争议区域可能没有多少常规意义上的油气资源》的报告。中国最近一直在采取的战术是,表现出对有争议区域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的样子,为此它做了一个国家在本国领土上所做的事情:勘探资源、建设基础设施。换句话说,如果美国试图封锁中国的石油,它也要面对自己的马六甲困局。这也清楚地说明了联合开发能源的做法为何不大可能奏效。报告估计,在南沙群岛附近可能没有石油,天然气储量也不足1000亿立方英尺(1立方英尺约合0.028立方米),只相当于中国一周的天然气消耗量。也可能因为误读了中国领导人关于马六甲困局的说法。
但文章认为,事实上,谋求东海和南海的油气资源只是该地区主权之争的一个表现形式。但是中国是用能源开采活动来证明主权和控制权,而不是反过来的顺序
文章称,中国争夺领土的做法也不是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据美国能源信息局估计,这里的石油储量在6000万桶到1亿桶之间,大约相当于中国不到两周的石油消耗量,天然气储量在一两万亿立方英尺左右,相当于中国3-6个月的天然气消耗量。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特有的能源安全弱点必定影响着它的战略思维。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8月5日发表题为《不是为了石油而是为了那些小岛礁》的文章称,在中国与日本、越南、菲律宾及其他邻国因有争议的海洋领土而争斗时,人们通常认为能源是这场争端的核心。
中国最近一直在采取的战术是,表现出对有争议区域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的样子,为此它做了一个国家在本国领土上所做的事情:勘探资源、建设基础设施。但是中国是用能源开采活动来证明主权和控制权,而不是反过来的顺序。文章说,中国远非资源贫乏的国家:它的石油产量居全球第四位,可能还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页岩气储量。此外,虽然中国近八成的进口石油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但这一数量只相当于其石油消耗量的一半。
报告估计,在南沙群岛附近可能没有石油,天然气储量也不足1000亿立方英尺(1立方英尺约合0.028立方米),只相当于中国一周的天然气消耗量。换句话说,如果美国试图封锁中国的石油,它也要面对自己的马六甲困局。
在中国与日本存在争端的东海海域,碳氢化合物资源也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能源并非这场争端的关键?文章称,美国能源信息局2013年发表了一份题为《南中国海有争议区域可能没有多少常规意义上的油气资源》的报告。
通过主权而不是能源的视角来看待南海和东海争端让这些问题变得棘手得多。中国正在采取多种战略来申明对有争议海域的控制权,如提高自身军事实力,寻找历史依据来支持自身主张,以及通过外交手段来确保东南亚声索国不会联手对付中国等。
文章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希望尽可能多地开发全球能源资源,不过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谁拥有这些资源。即便如此,中国依然能够满足国内大部分能源需求。文章称,能源是可以分割、可以共享的,主权却不能。这可能是因为错误地将中国与日本或新加坡这些自身资源匮乏的地区相提并论。
这也清楚地说明了联合开发能源的做法为何不大可能奏效。换句话说,中国无需通过打仗来确保本国的能源供应,它只需从全球市场上购买就行了。
文章说,如果能源是中国领土争端的首要问题,那么提出领土诉求的各方更容易找到双赢的解决办法。也可能因为误读了中国领导人关于马六甲困局的说法。
文章认为,开发南海或东海的资源事实上并不能改变中国的能源局面,特别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源头,因此,任何新开发的能源都可以被理解为最终流向了中国。但文章认为,事实上,谋求东海和南海的油气资源只是该地区主权之争的一个表现形式。